对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来说,都期望能找到一个良好的测试/调试方法,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快速解决问题。所谓调试,偏重于对某个bug的查找、定位、修复;所谓测试,是检验某个功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。测试发现问题后进行调试,从而解决问题。
对于后台研发来说,往往没有客户端研发(Windows/Android等等)那样简单有效的DEBUG方法,比如Step by Step。虽然目前有很多IDE可以实现本地调试,但是因为后台研发的环境复杂,你很难在一台机器上模拟所有的环境,比如线上的数据库只能在内网访问等等,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在服务器(DEV/STG/PROD)上进行调试和测试工作。本文尝试介绍一些Django Web服务下调试/测试REST API的方法,因为是方法,那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所以也许你觉得会有用,也许会觉得毫无道理。
首先要说的是,在服务器环境,针对Django Web服务,print log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。python的语言特性决定了你可以随时添加log,重新run一下就可以看到结果。本文接下来要说的,并不是什么超脱于pring log的超级技巧,而是如何编写代码、利用工具进行有效的调试/测试工作,并尽量做到减少重复性工作。
对于任何一个REST API来说,需要进行测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:请求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常、整个请求是否正常。对于研发人员来说,写完代码后当然要进行一番测试来确认代码是否正常工作、是否符合需求。这时,有人选择先测试一下整个请求是否正常,如果正常就万事大吉,交付给测试同事测试了,如果不正常则进一步查看是哪个功能模块出现问题;有人选择先逐一测试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常,在确保各功能模块正常后,再进一步测试整个请求是否正常,然后交付测试。这两种行事风格并没有特别的利弊之说,最好是在不同的情形下选择使用,比如对于简单的功能API,可以使用第一种,而对于复杂的功能API,选择第二种。不管行事风格如何,都会涉及都前面所述的两部分测试内容,即分与合的两部分测试。Django下,常见的有这么两种方法,或者说目前在我们项目组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:
1. 对于功能模块,使用python manage.py shell来进行调试与测试。该命令帮助我们启动一个python 的shell环境,并自动加载了Django的上下文信息,我们可以在里面import任何函数和类,构建参数,调试/测试其相关的功能。如果需要定位问题,一种方法是在源文件中加入更多的log,一种方法是将该功能模块逐行敲一遍,看看在哪边出现了问题。
2. 对于整个请求,使用工具curl(linux下)或者Advanced REST Client(Windows下,Chome的一个插件)来构建一个Request,发送给后台服务。笔者使用更多的是第二个,其可以构建各个Method的Request,并且可以保存相应的请求,还可以分享你保存的列表给别人使用。发送请求后,通过后台log来查看请求是否正常及相关的异常错误问题,你可以使用tail -f /var/log/test.log来查看动态log信息。
在合适的位置增加规范化的log对于后台服务来说,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能帮助我们在线上环境及时发现问题,log的书写应该包括相应的Tag,ErrorCode等等信息,方便查找。
上述两个方法,可以很好的对Django下的Web服务进行调试/测试,但是却有着一些缺憾。对应第一种方法,通过python manage.py shell进行功能测试,意味着每次都需要启动一个shell,每次都需要将相应的代码敲一遍,存在着重复性的工作,其实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应对特殊的CASE,而不是针对Common的功能进行调试/测试。对于第二种方法,首先,当你想增加一些log时,你需要重启一下服务才能生效,而这种情况在生产环境本文来源gao($daima.com搞@代@#码$网就比较棘手;其次,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测试,你没有办法在程序中处理一些Response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