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欢迎访问搞代码网站,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!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,那么赶紧使用Ctrl+D 收藏搞代码吧

如何通过雪花算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

python 搞代码 4年前 (2022-01-09) 3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

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

根据snowflake算法的原理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,产生不重复、自增的id。

1.snowflake算法的简单描述

这里的snowflake算法是用二进制的,有64位。其中41位的时间戳表示:当前时间戳减去某个设定的起始时间,10位标识表示:不同的机器、数据库的标识ID等等,序列号为每秒或每毫秒内自增的id。

我做的时候没有用位运算去实现,而是做了一个十进制的,16位的(当时项目要求是16位的)。但是实现发号器的基本策略是一样的,通过时间戳和标识来防止重复,通过序列号实现自增。当然啦,重点不是发号器多少位,而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,利用snowflake算法的原理,实现一个适合自己项目的发号器。

2.Python实现

时间戳:9位,起始时间为2018-01-01 00:00:00 ,时间戳为当前时间减去起始时间。时间戳有9为,可用时间为 999999999/(606024*365)≈31(年)。

标识ID:2位,我用的时候比较简单,只是涉及一个数据库的情况,所以用一张数据表对应一个标识ID,可用100张表。

序列号:5位,我时间戳用的是秒级的,但是5位是10万个序列号,经过测试在一秒内是完全够用的。

所以时间戳、标识ID、序列号的位数也没规定说一定要多少,根据自己项目的实际来即可。

代码如下:

import time
class MySnow:
  def __init__(self,dataID):
    self.start = int(time.mktime(time.strptime('2018-01-01 00:00:00', "%Y-%m-%d %H:%M:%S")))
    self.last = int(time.time())
    self.countID = 0
    self.dataID = dataID  # 数据ID,这个自定义或是映射

  def get_id(self):
    # 时间差部分
    now = int(time.time())
    temp = now-self.start
    if len(str(temp)) < 9: # 时间差不够9位的在前面补0
      length = len(str(temp))
      s = "0" * (9-length)
      temp = s + str(temp)
    if now == self.last:
      self.countID += 1  # 同一时间差,序列号自增
    else:
      self.countID = 0  # 不同时间差,序列号重新置为0
      self.last = now
    # 标识ID部分
    if len(str(self.dataID)) < 2:
      length = len(str(self.dataID))
      s = "0" * (2-length)
      self.da<div style="color:transparent">本文来源gaodai.ma#com搞##代!^码@网*</div>taID = s + str(self.dataID)
    # 自增序列号部分
    if self.countID == 99999: # 序列号自增5位满了,睡眠一秒钟
      time.sleep(1)
    countIDdata = str(self.countID)
    if len(countIDdata) < 5: # 序列号不够5位的在前面补0
      length = len(countIDdata)
      s = "0"*(5-length)
      countIDdata = s + countIDdata
    id = str(temp) + str(self.dataID) + countIDdata
    return id

使用方法:

snow = MySnow(dataID="00")
print(snow.get_id())

其中dataID即为标识ID,countID为自增序列号。dataID可以一个通过自定义的映射表获得,这个视实际的项目情况而定。

3.关于并发

首先,直接用这个发号器是不能进行并发操作,会产生重复的id。如果真的要进行并发,那么就要权衡一下并发和位数的哪个更重要了!

拿实际例子来说吧,比如我并发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,让程序更快的跑完,这时候为了并发,我把dataID中拿出一位来,标识不同的子进程,这样可以防止产生重复的id。但是实际上这用了位数去换取时间,如果是id位数比较少的情况,比如16位的,dataID比较少,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值得的,有些奢侈。这时候便是位数比并发重要啦。

当时如果位数充裕,比如20位的,需要并发就并发啦。

还有一种实现并发的方法,就是给发号器加锁,发号的时候加锁,发完了解锁。这个我没有试过,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哈哈。但是我有个疑惑啊,就是不断加锁和解锁切换,带来的时间和资源开销会不会很大呢。


搞代码网(gaodaima.com)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,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说明详细缘由并提供版权或权益证明然后发送到邮箱[email protected],我们会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,或直接联系QQ:872152909。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如何通过雪花算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
喜欢 (0)
[搞代码]
分享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