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口是什么,抽象类又是什么,有了抽象类,我们为什么还要有接口呢?
抽象类
抽象类的概念:
抽象类是相对于普通类而言的,普通类是一个完善的功能类,可以直接产生实例化对象,并且在普通类中可以包含有构造方法、普通方法、static方法、常量和变量等内容。而抽象类是指在普通类的结构里面增加抽象方法的组成部分,或者直接将类声明为抽象类型;
同样抽象方法是相对于普通方法而言的,在所有的普通方法上面都会有一个“{}”,这个表示方法体,有方法体的方法一定可以被对象直接使用。而抽象方法,是指没有方法体的方法,同时抽象方法还必须使用关键字abstract做修饰。而拥有抽象方法的类就是抽象类,抽象类要使用abstr
act关键字声明。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类:
package abstractdemo; //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Demo { //抽象方法,没有方法体 public abstract void test(); public void test1(){ System.out.println("普通方法")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Class<AbstractDemo> c = AbstractDemo.class; System.out.println(c.getName()); } }
抽象类的实例:
package abstractdemo;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Test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AbstractDemo ad = new AbstractDemo() { @Override public void test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实例抽象类要重写抽象类中所有的抽象方法!"); } }; ad.test(); System.out.println(ad.getClass()); } }
从上可知,抽象类是无法直接进行实例化操作。为什么不能直接实例化呢?当一个类实例化之后,就意味着这个对象可以调用类中的属性或者方法了,但在抽象类里存在抽象方法,而抽象方法没有方法体,没有方法体就无法进行调用。既然无法进行方法调用的话,又怎么去产生实例化对象呢。所以实例化抽象类时一定会先让你重写抽象类中的抽象方法;如果一个抽象类中没有抽象方法,那么这个类不能被实例化,会在实例化时编译报错;
抽象类的使用原则如下:
(1)抽象方法必须为public或者protected(因为如果为private,则不能被子类继承,子类便无法实现该方法),缺省情况下默认为public;
(2)抽象类不能直接实例化,需要依靠子类采用向上转型的方式处理;
(3)抽象类必须有子类,使用extends继承,一个子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;
(4)子类(如果不是抽象类)则必须覆写抽象类之中的全部抽象方法(如果子类没有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,那么子类也是抽象类)
下面看一段代码:
package abstractdemo; //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Demo { //抽象方法,没有方法体 public abstract void test(); public void test1(){ System.out.println("普通方法")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Class<AbstractDemo> c = AbstractDemo.class; System.out.println(c.getName()); } } package abstractdemo;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AbstractDemo{ @Override public void test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继承抽象类,一定要重写抽象类中的抽象方法,如果不重写,那么该类也是抽象类!"); } } package abstractdemo; public class Demo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AbstractDemo ad = new Test(); ad.test(); } }